既“接地气”又“高大上”,看菜市场如何“变脸”
发布时间:2019-11-22 10:42:57

高颜值、黑科技、文艺范……杭州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显成效

杭州日报讯 作为市民最高频消费场景之一,农贸市场最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生活温度,它既是最民生的基础配套设施,也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、获得感的关键场所。

为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,满足群众对于现代化消费场景的需求,杭州从去年起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市区农贸市场第三次改造提升,今年正是关键之年。

据了解,去年杭州市区完成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共有47家,今年列入改造提升计划的有52家,目前已完成亮相的约50%,“到春节前后,市区将累计完成约100家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。”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通过空间和功能优化,以及人文、科技的不断植入,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正逐步成长为集聚各种资源的区域地标中心。

环境更好了——

旧貌换新颜,“冬暖夏凉”的菜场市民更爱逛

“环境差、设施落后,是市民对传统农贸市场最大的诟病。”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8年以前,主城区大部分农贸市场没有空调,购物体验比较差,“第三次改造提升的重点举措就是加装空调,解决群众买菜时的冬冷夏热问题。”

这场大升级也让杭州又多了个“全国首个”的头衔——国内第一个统一给农贸市场加装空调的城市。

“以前的‘脏乱差’变成了现在的‘高大上’,菜市场的条件越来越好了,我们年轻人也更愿意去逛了。”住在朝晖一区的90后小王是个标准“吃货”,周末喜欢自己买菜做饭晒厨艺。自从家附近的朝晖六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后,以前总是在APP上买菜的她,就成了那里的常客。“杭州现在有不少菜市场都变成了‘网红’,有空我要一个个‘打卡’呢。”

普通市民受惠,菜市场里的商户们做生意也更舒心了。

“顾客多了、逛得时间更久了,我们工作环境变好了,卖得也更开心。”在万寿亭卖了五年菜的马大姐最能体会整改前后的变化。在她乐呵呵的笑容里,盛满了“获得感”。

除了卫生改善、硬件提升外,整改后的农贸市场还紧跟时代步伐,增添了不少市民所需的其他人性化设施。

如11月份刚亮相的益乐农贸市场,就增设了无障碍卫生间,提升不同人群的购物体验感;增设了公共开水间,既解决摊主的喝水难题,又避免了私自烧水做饭导致的消防隐患;梳理空间划出了16个停车位,满足停车需求。

购物更便了——

“互联网+”赋能,线上线下融合让菜场更“智慧”

靓丽的“外壳”下,现代化的农贸市场还有了颗“智慧芯”。

如朝晖六区农贸市场就依托菜芯智慧农贸系统,让网络串联起整个市场。市场内的每个摊位上,都悬挂着一个小型显示屏,店主信息、货品溯源、价格变动等均可查询;商户们使用的智能电子秤,都接入了支付宝、微信、银联等多样化支付渠道,还支持刷脸支付功能,让收银更便捷;而市场门口的大型显示屏上,则汇总归纳了整个菜场的信息,为市场管理运营提供数据支持。

以“互联网+”优化服务的同时,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正通过搭载平台,突破物理空间,让服务的“手臂”延伸得更长。

杭州农合联之江一号农贸市场为了进一步方便市民,引进了“倪的菜”平台,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。市民可直接在“倪的菜”APP上通过视频与经营户砍价、查看菜品,砍完价确定好送达时间。一般从下单到菜品上门,配送范围在3.5公里以内的,配送员会在48分钟内到达目的地,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更加直观、便捷地完成购物。

功能更多了——

菜场也“跨界”,多元场景演绎生活新美学

空间和设施优化,为农贸市场功能的拓展和业态的丰富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
最近,一家咖啡店让本就是“网红”的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,再次“火了一把”。

这家名叫“菜场咖啡”的咖啡店,只有报刊亭大小,白色墙壁配上原木色门头,设计风格和装饰都颇具日式小清新。在三面“环抱”农副产品的角落里,这家咖啡店既与其他商户摊位相互融合甚至“业务互通”,又别具气质,成为菜场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。

如果说咖啡与菜场的结合,将日常生活美学进行了另一番演绎,那么书店与菜场的跨界,则打开了人们对农贸市场的更多想象。

今年8月份,一场“书享快闪”公益行动走进了位于大学路的翰林农贸市场,让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溢满“书香”。

在被布置成阅读主题的菜场购物区里,设置了“想象力店铺”等各类阅读摊位,并开展了“阅读一小时”免费带走一本书、新书换旧书等活动;菜市场二楼的“微E站”,摇身一变成了小型的读书空间,为来往的市民提供了一个享受阅读、休憩思考的好地方。

借助改造提升的契机,杭州各大农贸城市场在进行整改、翻新等“固定动作”基础上,纷纷挖掘各自优势,突出不同特色,进行创新业态组合,营造出更多令人惊喜的多元化消费场景。

来源:杭州日报   作者: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叶子青 方文钰 王聪   编辑:陈俊男